【品牌采風】鐵甲破巖壁,長龍貫地心——重慶地鐵27號線項目TBM全線貫通側記 |
|
|
|
刀盤旋轉,巖層退讓,一條地下長廊在四局軌道人日夜奮戰中延伸,串聯起山城的東西脈絡。 時間回到8月2日晚,重慶沙坪壩區地下深處,重達數百噸的TBM刀盤發出低沉轟鳴。璧山站~虎溪站區間右線隧道內,最后一道巖壁在刀盤旋轉中脫落,刺眼的光束從洞口射入——由公司承建的27號線02標段TBM區間實現全線貫通。 掌聲與歡呼聲在隧道中回蕩,工人們臉上被汗水沖刷出道道淺印。這一刻標志著璧山站~虎溪站、虎溪站~大學城南站兩大區間、四條隧道全面連通,為重慶軌道交通27號線通車按下了加速鍵。 鏖戰:山城地下長龍的崛起 重慶軌道交通27號線作為橫貫山城東西的交通大動脈,承載著優化城市格局的戰略使命。線路全長約51.829公里,西起璧山區璧山站,東至巴南區惠民站,設站15座,連接璧山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渝中區、南岸區、巴南區和重慶高新區六大區域。27號線工程線路為雙線,采用右側行車制,最高運行速度140公里/小時、25kV交流制式的城軌快線車。 中國水電四局承建的土建02標段是全線關鍵控制性工程,包含兩站兩區間一變電所,線路總長8.32公里。其中璧山站~虎溪站、虎溪站~大學城南站兩大TBM施工區間,需在地下編織出四條鋼鐵通廊。 時間回到2023年,隨著TBM施工在即,項目部組織進行詳盡的前期策劃,充分考慮地質條件、地下管線分布、風險源情況、TBM施工經驗等因素,制定出詳細且具有針對性的管控措施。同時,合理安排施工進度,明確各個階段的任務和目標,確保工程有序推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TBM的性能及對地質條件的適應是TBM施工過程中成功的關鍵要素,TBM的選型是取得成功的前提條件。為保障TBM推進工作平穩高效,項目部結合項目工程地質、水文、隧道尺寸、埋深、施工場地及沿線周圍環境與施工安全可靠等方面,特制定TBM選型及適應性、可靠性分析專項方案,為擇優選型奠定堅實基礎。并多次深入加工廠,實地考察TBM設備狀況,查看設備維修改造情況,為項目TBM建設保駕護航。 前期策劃階段,虎溪站為雙始發車站,虎溪站~大學城南站區間由一臺TBM掘進施工,先自虎溪站大里程始發施工右線,洞通后轉場至虎溪站大里程二次始發掘進左線;璧山站~虎溪站區間由兩臺TBM掘進施工,兩臺均自虎溪站小里程始發,至路基段TBM平移洞接收。項目部綜合考慮場地布置、交通疏解、管線遷改等前期工程影響,虎溪站雙始發方案已無法滿足總工期,經與參建各方積極溝通,由業主組織會議同意將虎溪站~大學城南站區間TBM始發場地調整至大學城南站小里程;璧山站~虎溪站區間始發場地調整至區間風井,施工組織調整后預計工期提前約6個月。 “盾構機一旦啟動就永不回頭。”項目副經理何振強在監控室的大屏幕前如是說。屏幕上,智能化監控系統24小時閃爍,實時顯示著刀盤轉速、掘進姿態、推進壓力、注漿流量等數十項參數,專業技術人員兩班倒全程跟機,用算法與經驗與巖層博弈。 攻堅:巖層間的毫米級博弈 山城的地質譜系在盾構機前行的路上展露出復雜面孔。兩區間隧道主要穿越砂質泥巖與砂巖互層地質,局部存在軟弱夾層和地下水裂隙帶,虎~大區間更面臨高含水量地層威脅。 但施工團隊面對的不僅是地質挑戰。璧~虎區間需精準下穿多種敏感構筑物——外環高速公路車流不息,燃氣管線潛藏爆燃風險,排水涵洞、人行天橋皆對沉降極度敏感。虎~大區間同樣危機四伏,TBM必須側穿加油站儲油罐,下穿超淺埋填土區、虎溪河及橋臺,每一次掘進都如履薄冰。 為保障施工質量,在施工過程中遇下穿風險源、緩和曲線掘進時,管理人員提前為相應崗位人員做技術交底,下達技術指令單,進入緩和曲線之前,分析出管片最佳排版及拼裝點位,為操作手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確保了掘進過程的高效性。另外,項目部嚴格把控材料質量、過程控制和驗收標準等環節,同時,建立了完善的質量檢測和監控體系,對施工過程進行實時監測和評估,確保了施工質量滿足設計要求。 同時,項目部多措并舉,用經驗與智慧在危機四伏的施工過程中找到了屬于27號線的最優解。在管片脫出盾尾兩環至三環開始在拱頂二次注漿,嚴格控制同步漿液初凝時間,有效降低管片上浮率;其次,通過測量隊每天兩次至三次的嚴密監測及監控室實時記錄掘進參數,從而分析出管片上浮規律,不斷優化TBM的參數設置和操作流程,提高了掘進效率和施工質量,總結出適合于本項目地層的最優掘進參數。 TBM掘進至回填土區,這是全線風險最高的區段。回填土松散且夾雜建筑垃圾,易引發地面塌陷;下穿外環高速:毫厘之間的“地下芭蕾”,TBM需下穿車流量達6萬輛/日的外環高速,沉降控制要求近乎苛刻。在高速路兩側布設多個監測點,每天3~4次沉降數據監測。掘進期間,動態調整推進速度與注漿量,最終將地表沉降控制在3.1毫米以內,遠低于5毫米的警戒值。二次注漿管片即時填充空隙。連續7天24小時輪班值守中,項目部組織每15分鐘核對一次數據,累計調整參數200余次,最終實現隧道拱頂沉降0.6毫米、路面零開裂的佳績。 “技術是促進TBM施工高效、穩定掘進的核心,質量是TBM施工的生命線”。從管片下井前二次復核、盾尾清理、管片拼裝K塊空間測量、螺栓復緊,成型管片錯臺量測,到二次注漿防止上浮,再到成型管片清潔,通過對每個工序的指導施工,使錯臺量穩定控制在4毫米以內,使得27號線02標成型隧道質量位于全線前列;我們的“毫米級管控體系”獲廣泛贊譽。 捷報:四隧連通的里程碑戰役 貫通戰役的捷報自夏初開始頻傳。 5月20日,虎~大區間右線率先告破。那臺重達千噸的鋼鐵巨獸正進行著它此生最重要的一次沖鋒。巨大的刀盤以前所未有的謹慎速度旋轉,鋸齒狀的刀頭像咀嚼般啃噬著最后幾厘米巖層。每一次推進都伴隨著巖體崩裂的悶響,碎石如雨點般砸落在落石區,發出令人心悸的鏗鏘聲。 “通了!離目標又近了一步,努力!”寫在項目經理李小川貫通日的朋友圈。貫通時刻的狂歡屬于團隊,而很多壓力始終由他一人頂在最前面。業主的工期倒排、復雜地質的風險預案、幾百號工人的調度與安全、突發滲水的應急處理……所有這些,都沉淀成他電腦里上百個方案文件,和手機里24小時不敢靜音的待命。 TBM的刀盤靜靜停在貫通面,像一枚剛剛擊穿靶心的箭矢。在它身后,兩千余米隧道如同精心鍛造的槍管,筆直地印證著人類向大地深處進發的意志與力量。 6月15日,璧~虎TBM區間左線順利貫通; 7月10日,虎~大TBM區間左線順利貫通; 8月2日,決戰時刻降臨璧~虎區間右線。凌晨,地下二十米處的世界卻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白晝,探照燈將隧道盡頭的掌子面照得雪亮,每一塊裸露的巖石都纖毫畢現,空氣里彌漫著一種高頻的緊張,混合著液壓油、潮濕巖土和人類汗液的氣味。 2524米隧道盡頭,TBM刀盤沖破最后屏障。至此,兩區間四隧道全線連通,四座聯絡通道如血管分支連接起地下巨龍。第一縷平等流動的空氣穿梭在新生的通道里,帶著璧山的草木清香奔向虎溪的晨霧,提前為這座城市譜寫地下血脈的第一次呼吸。 “人停機不停”是貫通背后的鐵律。在這場地下的征途中,TBM并不是孤軍奮戰。它的背后,是一群智慧的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他們通過實時高清監控系統,實現了隧道內與地面監控中心的實時聯動,在地下世界中建立了一個無形的指揮部,隨時掌握前方的全部掘進數據,并根據地質情報及時調整掘進參數,及時糾偏TBM姿態,建立工序卡控時間表及異常反饋機制,確保出現問題及時得到解決,保障各工序緊密銜接。 TBM破壁而出的瞬間,“通了。”老陳說。這個詞輕得幾乎聽不見,卻讓整個監控室驟然解凍。監控員小李忽然雙手合十抵住前額,手肘撐在控制臺上,肩膀微微發抖。他盯著屏幕上穩定的數據,睫毛在顯示屏反光里濕漉漉地顫動。監控員們相視而笑,有人開始整理散落的記錄紙,有人重新戴好被蒸汽熏花的眼鏡。小張摸出手機對著屏幕群拍了張照片,指尖在發送鍵上懸停三秒,最終只是默默鎖定了屏幕。 而在地面之上,行人走過施工圍擋,他們知道,圍擋之下不只是挖機轟鳴,而是城市脈動血肉生長的聲音。當重慶地鐵27號線的列車穿行而過,山與城、江與橋、過去與未來,將在軌道振動中交響出嶄新的重慶故事。 |
|
|
【打印】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