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共產黨員】大壩工地的“活合同” |
|
|
|
在海南龍塘大壩項目建設現場,合同管理部副主任徐鳳鴻忙碌而篤定。她眼神銳利,不是在電腦前推敲合同條款,就是深入一線核實成本數據。九年里,她歷經北川河治理、閣山水庫、龍塘大壩等重大水利工程,從物資管理員成長為合同與成本管控骨干。 機智闖關,撕開工期困局 2023年深冬,龍塘大壩項目進入導截流決戰期,工程進度迫近,“人員少、工期緊、任務重”壓在項目團隊心頭。作為合同管理關鍵人員,徐鳳鴻深知及時高效簽訂分包合同是保障后續關鍵節點推進的“生命線”。但現實焦慮,傳統合同簽訂流程冗長繁瑣,部門間信息不流通,審批環節多,簽一份合同耗時久,按常規工期必延誤。“合同要為工程推進服務!”面對困局,徐鳳鴻激發闖勁與智慧,帶領團隊打破陳規,首創“分包合同動態管理機制”,該機制實現了三個關鍵轉變。 她變“靜態文本”為“動態執行”。合同不再是孤立冰冷的紙質文檔,通過建立數據聯動平臺,與技術方案、生產進度、財務支付節點掛鉤,成為能隨工程變化、狀態實時可視的“活文件”,讓工程技術人員和財務人員能清楚掌握合同執行情況。 她變“被動處理”為“主動預判”。告別“事后救火”,實時追蹤關鍵數據,運用風險評估模型提前識別潛在履約風險點,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實現主動干預。 她變“單點負責”為“全員協同”。打破合同是經營部門“自家事”的舊觀念,將合同條款拆解轉化為具體任務清單推送給相關部門,讓各部門明確責任和監控點,實現全員協同。 機制建立為團隊注入強心劑,效率提升明顯。白天,徐鳳鴻作為“聯絡官”和“談判專家”,與多部門負責人高頻聯動,針對核心條款攻堅談判,確保技術可行、成本可控、權責清晰。夜晚,她和團隊成員化身“文字匠人”和“數據獵手”,整理合同文本、錄入關鍵數據、更新動態管理大屏。動態管理屏成為“作戰指揮圖”,合同進度以顏色標識,關鍵風險點高亮標注,責任部門明確,實現目標可視化、行動精準化。最終,在巨大時間壓力下,6份關鍵分包合同提前1個月高質量簽訂完成,合同簽訂流程效率提升20%,為導截流關鍵節點奠定基礎。導截流成功時,連續奮戰的徐鳳鴻露出欣慰笑容,她表示清晰策略、團隊凝聚力和創新勇氣能讓人闖過難關。 “死守”成本,摳出真金白銀 若合同管理是項目運行“脈絡”,成本管控則是項目生存“命脈”。作為項目成本管控核心“守門人”,徐鳳鴻深知大型基建項目中重大施工方案抉擇是項目盈虧“分水嶺”。在龍塘大壩攔河閘閘頂梁系結構施工方案論證會上,她憑借專業敏感度和對成本數據的理解,發現巨大成本“黑洞”。傳統設計方案采用搭設滿堂腳手架支撐體系進行整體現澆施工,徐鳳鴻組織團隊骨干測算,結果顯示該方案預期虧損、費用高且安全風險大。于是,她牽頭聯合技術部門骨干成立專項攻關小組,經多次論證、推演和核算對比,提出創新方案,采用“場內標準化預制梁+關鍵節點部位現場澆筑”的組合梁工藝。新方案簡化工序,減少高空作業和腳手架依賴,總成本約1009萬元。隨后,她向決策層匯報,推動工藝變更,節省成本約310萬元,助力項目扭虧為盈。 此外,徐鳳鴻在項目各環節進行成本管控。副壩防滲系統施工時,原塑性混凝土防滲墻方案因導截流計劃提前進入汛期,且成槽施工破壞副壩壩體結構穩定性、風險大,調整為水泥土攪拌樁墻。但新方案面臨分包資源稀缺問題,參考以往分包單價市場詢價,找不到承接單位,報價過高或無能力承接。 時間緊迫且面臨僵局,徐鳳鴻冷靜專業,未用壓價或妥協高價,深知其隱患。她帶領合同部和經營部人員測算成本,深入現場記錄分析三軸攪拌樁機工效,測算人工工時與費用,還到建材市場詢價。大量數據表明當前水泥土攪拌樁墻實際施工綜合成本高于歷史參考單價,她頂住壓力推動分包單價上調,確保副壩防滲核心工程在汛期前完成,規避了工期、質量、安全和經濟損失。 徐鳳鴻“死磕”成本、發現效益漏洞并非個例。她主導12次全周期專項成本深度分析,帶領團隊堵住5處效益流失漏洞。她的成本管控涵蓋項目各方面,如精簡人工費、優化材料采購、高效調度機械設備、精簡管理層級、狠抓施工質量等。她秉持“成本是算出來的,更是盯出來的”管控理念,其堅守為項目效益和履約筑牢了堤壩。 燈下播種,淬煉先鋒力量 項目攻堅期,她以“身教重于言教”為行動信條。重大合同談判時,她沖鋒在前、據理力爭,為項目爭取最大利益。她深知團隊成長重要,注重在實戰中培養年輕力量,帶年輕同事參與談判,休會或加班時解析合同條款、傳授技巧。一位年輕骨干感慨,跟著徐主任干項目壓力大但成長快,她談判寸土必爭,教新人傾囊相授。這種“嚴管”與“厚愛”結合,讓團隊快速蛻變。 徐鳳鴻同志深諳“實戰礪才+關懷育才”之道,在人才培養上獨具匠心。面對涉外設備采購合同談判僵局,她主動擔任主談,帶領團隊研究條款、模擬策略,最終為公司規避巨額損失。“集智場”激活力,碰撞出火花。她營造信任、開放、激情的團隊氛圍。構思“分包合同動態管理機制”時,她組織“頭腦風暴夜”。會上,老張提出模型雛形,小蘇搭建驗證框架。徐鳳鴻整合閃光點,鼓勵大家交流辯論。最終,創新機制落地,提升了管理效率,讓參與者尤其是新人快速成長,體會到知識共享與協作創新的價值。 持續學習是徐鳳鴻突破專業邊界、保持敏銳洞察力的核心引擎。她從項目基層物資管理員成長為精通合同管理、成本控制、具備二級建造師資格的復合型骨干。她學習不停歇,公司及上級單位組織的專業培訓,如“建設工程造價全過程精細化管控與合同法律風險防范”,她場場參加且筆記詳實。她常告誡團隊成員,合同法律條文是工程造價的“導航儀”和“護身符”,能規范計價行為、明確風險分擔、保障結算效力和項目合法權益。工作間隙,她高效利用碎片化時間,研讀行業規范和專業書籍,向他人請教,融合法規素養與專業能力。她獲得青海省第十三屆職工職業技能大賽“優秀選手”等多項榮譽,這些見證了她扎根工程一線近十載、精益求精、實干擔當。 窗外,瓊州大地上,龍塘大壩在機械轟鳴聲中逐漸成型,這位成本“精算師”,徐鳳鴻的故事沒有華麗辭藻,寫在項目部深夜燈火里,印在精準合同條款上,刻在成本分析報表里,她的信念如大壩壩體,歷經風雨,巋然不動。 |
|
|
【打印】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