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采風】環北廣東工程:創新“合唱團”的多維增效樂章 |
|
|
|
在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施工D1標(下稱:環北廣東工程項目)現場,由自爬模、防腐機器人、全智能管道安裝臺車組成的“合唱團”,正以奮進的姿態,奏唱著多維提質增效樂章。 自爬模如同高音部,精準攀爬、逐層澆筑;防腐機器人低音鋪陳,360°無死角噴涂防腐材料;全智能管道安裝臺車則是旋律中堅,全程自動定位、精準對接。三者協奏,將傳統施工中人工作業的不確定性,轉化為智能制造的可控參數,實現了質量、效率與安全的多重躍升。 戰略破局與精準博弈 作為國家水網骨干工程和150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這條總長490.33公里的“粵西水脈”承載著重大使命。由水電四局承建的D1標段,長約55.856公里,包含了鶴地取水口、引水隧洞、廉江泵站、高位水池、合流水庫進庫閘和輸水管道等關鍵構筑物。工程建成后,將系統解決湛江、茂名等四市1800余萬人的用水難題,破解當地水資源與經濟發展不匹配的長期困局,為區域協調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環北廣東工程的施工圖景,遠看是一幅壯美畫卷,但當建設者真正踏入這片土地,會發現每一處都蘊含著多重挑戰。 全線需要穿越42處高壓走廊,其中與萬伏高壓線最近距離僅9.7米,嗡鳴聲在耳畔持續震顫;12處生態敏感區如同一道道生態紅線,任何擾動都可能成為生態鏈上難以彌補的缺口,施工必須慎之又慎;深埋地下的PCCP管道安裝,工人需深入地下15米的悶熱、幽閉受限空間,空氣流通困難,人力與小型機械需要精密配合;廉江泵站開挖邊坡達25米,必須構建穩定的施工結構;高位水池高程達60米,需要高空中完成混凝土的精準澆筑……從地面到地下,從低處到高空,每一道坎都需要一一跨過。 面對這片復雜的施工場域,項目建設團隊審時度勢,毅然確立了“科技創新、提質增效”的戰略破局之道。一場以“人-機-環-管”本質生產管控為目標,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的效能革命,正在將施工藍圖逐步變為現實。 剛柔并濟的工程美學 廉江泵站高位水池作為線路“心臟增壓泵”,設計水深35.3米,地面高程40米,其防水、防腐及結構強度要求極為嚴格。 傳統施工依賴內外雙層模板和對拉螺桿加固,存在螺桿孔滲漏的重大隱患,且高空作業風險高、腳手架成本大、人工密集,在巨大混凝土側壓力下易出現“跑模”現象,后期封堵質量也難以保證。 為解決這些痛點,項目創新使用內襯鋼板技術,將周長94.2米的鋼圓筒“化整為零”,拆分為單元塊,分層焊接安裝,并在鋼板背面焊接錨固件與混凝土墻體緊密結合。鋼板不僅作為內模,其光滑內壁噴涂高性能環氧粉末后,一次性解決了防滲、防腐和水質保障難題,為工程百年壽命打下基礎。 其次,團隊創新設計了由38榀機位和72榀架體組成的單側自爬升懸臂模板系統。其核心突破在于——取消了傳統的對拉螺桿,改用預埋M36蛇形錨筋并牢固焊接在池壁豎向鋼筋上,同時,在池壁內每隔一米焊接一道螺旋鋼筋,將內襯鋼板與爬模鋼模板拉結,形成獨特的“內拉式對拉體系”。這一設計極大增強了整體穩定性,有效抵抗了臺風暴雨和混凝土側壓力。 此外,自爬模施工自帶操作平臺,無需額外搭設腳手架,顯著降低了高空作業風險。模板可循環爬升使用,從源頭上消除了螺桿孔滲漏隱患,整體提升施工效率約30%。 巧手繡娘的過硬實力 在綿延百里的供水生命線中,壓力鋼管焊縫如同血管的接縫,其防腐質量直接決定著工程壽命與輸水安全。 傳統的焊縫防腐工藝中,工人需要蜷縮在密閉空間,手持噴槍,忍受著刺鼻的溶劑揮發,進行著重復性極高、精度要求苛刻的手工作業。 人為操作誤差導致涂層厚度不均、漏涂、超厚屢見不鮮;溶劑型涂料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健康威脅;漫長的固化周期拖累施工進度;居高不下的返工率更是推高了成本。這一系列痼疾,長久困擾著行業的發展。 面對傳統模式的瓶頸,項目團隊引入了一位精準可靠的“鋼鐵繡娘”——環氧粉末防腐機器人。這位“繡娘”集多種絕技于一身,模塊化設計使其能在拋丸除銹、材料加熱、粉末涂覆三種核心工序間一鍵切換,調試完成后即能穩定高效運行。其搭載的智能控制系統,能夠實現毫米級精度的涂覆控制,配合實時數據監測反饋,確保每一寸焊縫都被均勻致密的環氧粉末完美覆蓋,徹底告別了人工噴涂的質量波動。 緊湊的機身設計和遠程操控能力,讓它能在潮濕、狹窄的空間內靈活穿梭,從根本上將操作人員從高危的密閉空間和受限作業環境中解放出來。 更為可貴的是,它所采用的熱熔結環氧粉末工藝,全程無溶劑、近乎零VOC排放,粉末利用率大幅提升,契合了綠色施工的時代要求。 在作業效率方面,傳統工藝需要數天才能完成的拋丸-固化過程,它僅需60分鐘即可搞定,整體施工效率提升80%以上,人力成本顯著降低,返工率幾乎歸零。 智能臺車的澎湃動能 環北廣東工程湛江分干線鶴合段,長達35.9公里的埋管段是工程推進的關鍵戰場。這片戰場上卻是密布著“雷區”——40余處高壓線如蛛網般縱橫交錯,3公里坡度超過30%的陡峭地形如同天然的屏障。 以往的施工方式在此舉步維艱,PCCP管重達80.4噸,主要依賴大型履帶吊或龍門吊進行安裝,高壓線下施工極易引發觸電事故,在軟基路段設備有傾覆危險,在狹窄基坑人工輔助管道調整時擠壓、高墜風險高,且人工對接精度難以保證,易損壞管材。 如今,一臺龐然大物傲然挺立在施工現場,長8.2米、寬5.77米、配備240千瓦澎湃心臟,自重僅41噸的全智能管道安裝臺車,能輕松承載并精準安裝75噸的巨型管道。 它由車架、左右獨立控制的履帶行走系統、動力單元、頂升橫移機構、液壓系統和智能電控系統組成核心構架。創新采用分體式模塊化結構,上部動力單元與下部行走裝置分離,左右履帶驅動完全獨立控制,賦予其超強靈活性,能在狹窄基坑內自由穿行、水平運管,有效規避了觸碰高壓線及軟基傾覆風險。 精準安裝是其另一核心優勢,它通過四組頂升機構和橫移油缸,結合先進的激光精準對位系統,在縱向、橫向、豎向均具備強大的調節能力,完美消除了人工輔助調整過程中的高風險環節。 它深度融入智能化管理系統——實時設備定位、運行狀態監控、視頻影像傳輸、一鍵緊急報警功能構筑了立體防護網。操作人員可通過Web網頁、手機APP等方式進行遠程監控和操控,徹底遠離重物吊裝核心危險區,而浮動對管技術和縱移機構柔性頂進設計,在推力超限時自動報警停機,有效避免了承插口的硬性碰撞損壞。 截至目前,臺車已成功穿越高壓線32處,軟基路段23處,空間狹小段21處,累計安全、標準安裝管道長達1285米。據統計,該臺車日安裝關節數最高可達到12節,日平均10節,較傳統履帶吊方式,每天最多可多完成5節。 在經濟效益方面,臺車累計已節約投資288萬元;在縮短工期方面,累計已縮減6個月有余。 從廉江高位水池的“剛柔并濟”、管道焊縫的“鋼鐵繡娘”到征服復雜地形的“智勇臺車”,每一項核心技術的突破與應用,都不僅僅是對工具、工法的革新,更是對“提質增效”的深刻解構和重塑。 正如林間新泉必在曲折處激蕩清響,當科技創新滲入工程血脈,安全、質量與效率的多維果實,終將在時光灌溉中垂落枝頭。環北廣東工程正以創新為翼,為粵西發展注入持久動能,書寫著新時代水利建設的精彩答卷。 |
|
|
【打印】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