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躍江瀾,情系山海,碧水青山間的大國工程生態密碼——記海南天角潭水利樞紐工程的生態與人文實踐 |
|
|
|
在海南儋州市蜿蜒的北門江畔,一座總庫容相當于13個西湖的水利重器巍然矗立。作為國務院172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北方公司承建的海南天角潭水利樞紐工程,不僅以52米碾壓混凝土大壩、4臺水輪機組和1.94億立方米的蓄水體量改寫瓊島水利史,更以“綠色為基、人文為魂”的可持續發展實踐,為“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企業的國際形象建設提供了鮮活樣本。當237萬尾魚苗躍入江水的漣漪與建設者手中綠豆湯氤氳的熱氣交織,一幅跨越國界的責任畫卷正在熱帶雨林中徐徐展開。 生態修復,從技術征服到自然共生 為魚兒修建“回家VIP通道”。大壩建設截斷了北門江魚類洄游路徑,形成高達52米的水位落差(相當于17層樓高)。項目團隊歷時兩年建成2.3公里生態魚道——這條蜿蜒如“盤山公路”的生命通道,隱藏著精密設計:具有科學坡比設計,每100米僅升高1米坡度,避免魚類體力透支;同時暗涵與休息池結合,穿越道路和副壩時采用暗埋涵洞,每19個豎縫式池室設一個休息池,供光倒刺鲃、花鰻鱺等土著魚蓄力再游;具備多出口保障,庫區左岸設置6個出魚口,適應不同水文條件,有效保障了魚類的洄游成功率。 “看著魚苗擺尾游向深水,就像送孩子遠行。”2023年11月,項目員工將172萬尾鰱魚、65萬尾鳙魚放入北門江時,技術員小陳在日記中寫道。2024年春季,項目聯合儋州市政府啟動首次大型增殖放流,向庫區投放鰱魚、鳙魚等濾食性魚苗237萬-252萬尾,并同步培育光倒刺鲃、黃尾鲴等本土物種25萬尾/年。這一行動不僅重建食物鏈,更以“以魚控藻”機制維系水體自凈能力,將工程干預轉化為生態增益。 82度陡坡上的“綠色奇跡”。庫區邊坡復綠曾是項目最大挑戰之一。1號進場路旁一處82度陡坡(接近垂直)因土質疏松,初期試驗時“一把種植土剛撒上就滑落坡底”。技術團隊創新采用客土噴播七步法:邊坡打錨桿、錨桿掛木方、整體覆鉛絲網、噴射含粘合劑細粒黏土、混播草木種子、局部補平、覆蓋保水土工網,形成穩固的植物生長基盤。 通過反復調整黏土與草木纖維配比,最終在5.3萬平方米邊坡(平均坡度53°)上成功植綠。2023年6月,這片曾被工程師戲稱“能讓頭發掉光”的黃土坡,終成綿延的“生態綠毯”。 同時,為減少庫區淹沒對植被破壞,項目啟動海南水利史上規模最大的樹木移植,從淹沒區移栽10余米高大葉欖仁至松濤水庫,新葉如今已亭亭如蓋。項目部將1號渣場5.6公頃裸露地表轉化為“先鋒林示范基地”,栽種本土椰子樹、檳榔樹150余株,植被覆蓋率提升至89%。 創新引擎,智慧賦能精品工程 受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影響,大壩變態混凝土表面很易開裂。對此,項目部成立QC小組等,探索出優化溫控措施、取消壩體冷卻水管、加強出機口和入倉溫度控制、改進入倉方式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提升了碾壓混凝土施工效率,在確保大壩施工質量的同時按節點目標順利實現所有壩段全線封頂的節點目標。 面對海南高溫高濕氣候,項目團隊用科技突破生態瓶頸,德國HL360智能拌合系統實現原料精準配比,配合“冰鎮運輸鏈”使入倉溫度≤18℃;3米×3米大型翻升鋼模板減少拼縫耗材;新型防碳化涂料延長壩體壽命至百年等級。BIM+GIS數字孿生平臺構建云端“生態大壩”,動態模擬水流軌跡、魚類洄游路線,優化生態流量調度方案,使下泄水溫與天然水體溫差≤1.5℃。這些技術凝聚成30項國家專利、8項QC成果,獲“海南省水利工程安全文明工地”稱號,為熱帶地區水利工程樹立綠色標桿。 項目部推行BIM+GIS智能建造管理,對大壩混凝土拌合、碾壓、灌漿進行智能化管理;通過BIM系統全時掌握進度,及時反饋存在問題,強化數字賦能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同時,基于“BIM+GIS”云平臺技術,以圖、文、聲、像等形式,提供實時電站、水情、水質、閘門監控、安全監測、等多源全景監控。 BIM平臺上,北門江水流軌跡與魚類洄游路線實時模擬。“生態調度模塊可預判放流效果。”技術員小謝演示系統:當傳感器顯示藻類生物量超標,平臺自動生成增殖放流方案,實現“監測-預警-干預”閉環管理。 項目部成立QC專項小組,在施工過程中深入鉆研、大膽運用、階段總結,在施工工藝上取得顯著進展,在溫控防裂、提高預制T梁架設控制精度等方面的QC成果獲得省級獎項,發明專利4項。 人文溫度,編織責任共同體 職工關懷的立體網絡。“在非洲工地三年沒做的體檢,項目部都補上了。”退休職工郭維業在歡送會上感慨。這位參加過龍羊峽、白鶴灘建設的“老水電”,見證了項目構建的關懷體系。 項目部聯合西聯社區醫院建立工區醫療站,為100余名職工提供“體檢套餐+健康檔案+跟蹤干預”服務,高血壓檢出率從28%降至11%;同時,在高溫紅色預警期間,螢火蟲志愿服務隊每日運送100份冰鎮綠豆湯,配備鹽汽水、藿香正氣水等物資,使中暑發生率歸零;同時,營地配置污水處理系統、防臺風加固房屋,在“摩羯”臺風襲擊后48小時內恢復水電供應。 農民工權益的保障創新。“這碗綠豆湯有家的味道!”湖北籍焊工李師傅的話道出勞務管理精髓。儋州夏季地表溫度常超40℃,露天作業面臨嚴峻挑戰。 項目部將防暑關懷制度化,在拌合站、副壩工地設10余個補給點,每日配送冰鎮綠豆湯、海南鷓鴣茶及藿香正氣水;組織全員體檢,重點跟蹤鋼筋工、澆筑工等高溫崗位健康指標,將安全生產延伸至職業健康領域;同時實行錯峰施工機制,避開正午高溫時段,配置移動式霧炮機降溫除塵 一杯綠豆湯、一次體檢、一小時錯峰——這些細節構建起勞動者尊嚴的“微觀保障體系”。 同時,項目部還開展焊接比賽、混凝土外觀消缺競賽,3名農民工獲“技術能手”稱號并晉升崗位,拓寬了大家的職業發展通道。 價值共生,打造命運共同體 在臨時黨支部“警鐘長鳴守初心”主題黨日上,紀檢委員的提問發人深省:“如果承包商送來一箱芒果,你能否守住防線?”項目將合規經營作為項目經營的生命線:“四則運算”廉潔體系:通過簽訂廉潔責任書102份、觀看《被“貪”字擊潰的人生》警示片、參觀海瑞文化公園等,實現關鍵崗位談話覆蓋率100%,筑牢思想堤壩。 當青年黨員與村民合力清理臺風后的倒伏樹木時,儋州方言與普通話的交流碰撞出信任火花:“‘清雜去亂’志愿服務,每月組織黨員清理施工區垃圾,累計運離雜草垃圾83車,修復被暴雨沖毀的村道4.2公里,點滴付出贏得民心支持。” 2022年5月汛期前,主壩尚有5米高程未達標,一旦洪水漫壩將威脅下游。黨員孫偉全帶領紅旗班組晝夜輪戰:“烈日把安全帽烤得燙手,混凝土澆筑不能停!我是黨員,這5米必須在一個月內拿下!”最終提前3天完成38米高程澆筑,黨旗在壩頂獵獵飛揚的畫面,成為項目攻堅精神的永恒圖騰。 2025年3月6日,當4臺機組完成72小時滿負荷試運行,技術員小馬望著儀表盤上0.12mm的振動擺度值,想起父親在劉家峽工地手扛石料的背影。從“人力治水”到“智慧生態”,兩代建設者用汗水書寫著中國工程的進化論。 天角潭的故事,是混凝土壩體與2.3公里魚道的共生,是50萬元春灌成本與500萬尾魚苗的對話,更是82度陡坡上倔強生長的綠意。它再一次證明:中國基建的國際形象,不在摩天大樓的炫目高度,而在對每一寸水土的敬畏、對每一個生命的關懷。當“綠色發展”從口號變為庫區邊坡的茵茵綠草,當“人類命運共同體”具象為北門江中逆流而上的魚群,中國企業終于找到讓世界聽懂的語言,那是鋼骨轟鳴之外,生命拔節的回響。 當最后一批建設者撤離時,他們在魚道入口刻下《山海經》中的句子:“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或許正是中國基建走向世界的密碼:以鋼骨水泥重塑山河,以草木魚蟲注解文明,用一杯綠豆湯的溫度融化文化的堅冰。這份融合了生態智慧、技術創新與人文溫度的實踐,已成為大國工程留給山川、流向世界的不朽印記。 |
|
|
【打印】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