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雁長歌 |
|
|
|
鴻雁自西北而來,掠過黃土高原的褶皺,穿越秦嶺的云霧,最終停棲在海南的碧空之下。徐姐便是這樣一只跨越山河的鴻雁,她從甘肅白銀的戈壁起飛,將蘭州交通大學的學識化作羽翼,在海南龍塘大壩的工地上落下,用九年的光陰編織出一曲關于堅守與飛翔的贊歌。 清晨的工地總是熱鬧的。混凝土攪拌車的轟鳴聲、起重機的升降聲、工人穿梭的腳步聲,交織成一首獨特的勞動交響曲。她戴著安全帽,穿梭在各個作業區,核對合同條款、檢查進度節點、協調物資調配。安全帽下的長發被風吹得有些凌亂,她卻顧不上整理,只是專注地記錄著現場反饋的問題。 去年冬天,導截流決戰的關鍵階段,瓊州的寒風像刀子一樣刮在臉上。分包合同遲遲無法推進,工期壓力像一塊巨石壓在她心頭。連續幾天,她白天在項目部與各方溝通談判,晚上在辦公室反復修改合同細節,直到凌晨。終于,她摸索出一套“動態合同管理”模式,讓僵持不下的談判有了突破口。導截流成功的那天,她望著江水順利改道,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那是一種踏實后的釋然。 在龍塘大壩,成本控制是另一場“硬仗”。閘頂梁系施工時,她發現傳統方案會多出三百多萬的預算。和技術團隊反復推敲后,他們決定采用預制梁與現場澆筑相結合的方式。為了驗證方案的可行性,她帶著團隊在烈日下反復測算,汗水浸透了工作服。最終,優化后的方案不僅節省了成本,還提高了施工效率。這樣的細節,在龍塘的每一個角落都在發生,而她,就是那個不斷尋找“最優解”的人。 辦公室的燈光常常亮到深夜。她總說,工期不等人,問題不過夜。年輕的同事遇到難題,她從不直接給答案,而是引導他們自己去分析:“再算一遍,成本里是不是還有冗余?”漸漸地,那些剛畢業的大學生也學會了在圖紙和數字里尋找出路。她記得每個人的生日,加班時總會悄悄塞一盒胃藥給熬夜的同事。工地上,大家叫她“徐姐”,那聲稱呼里,有信任,也有溫暖。 風依舊每天從江面吹來,見證著大壩的日漸雄偉。徐鳳鴻的筆記本里記滿了數據和心得,從最初物資管理的“門外漢”,到如今能統籌全局的骨干,她用六年的時間,在龍塘大壩寫下了自己的成長故事。問她累不累,她總指著遠處的新閘說:“你看,那些閘孔將來要過多少水,送多少電,供多少人的水。我們多跑幾趟現場,多盯緊幾個細節,這份安心,比什么都值得。” 鴻雁終將繼續南飛,將西北的堅韌與海南的熱烈交織成永恒的長鳴。當風再次掠過龍塘大壩,那振翅的聲音,便是她寫給這片土地最深情的回答。 |
|
|
【打印】 【關閉】 |